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9:14    次浏览
25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第二批被依法关闭的“中国新闻热线网”“曝光网”等31家违法违规网站。这是“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”专项整治工作自1月21日启动以来,主管部门在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深入调查和取证后,依法关闭的第二批违法违规网站。(3月26日《人民日报》)又一批违法违规网站被关掉,每一个被关掉的网站背后无不透露着一个“利”字。纵观各个时期发生的网络乱象,牟利是主要目的。在权衡法律风险与人生成本之间的收益时,无疑是巨大的收益更具有诱惑性,于是正如《资本论》一书里对于资本的描述一样,“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,它就会铤而走险......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,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,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。”于是,我们不难发现,互联网乱象治理切断利益是关键,而对利益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我们的“价值取向”。因此,在笔者看来,互联网治理靠法律,更要靠理顺公众的“价值取向”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定下的总基调,那么网络乱象丛生的世界,也需要法律纠偏和匡正。我们总是面临这样的困惑:不管你花费多大的力气去打击以“网络敲诈和有偿删贴”为代表的互联网问题,每过一段时间,这些互联网乱象便会如任性的枯草一样“春风吹又生”,卷土又重来,可怕至极。笔者提到这种现象,并不是否定法律在互联网治理中的重大作用,而是说明法律的局限性和问题复杂性,法律能够起到基本的治理作用,但要彻底的清除社会浊物,还需要其它手段的辅助。法律不是万能的,它无法根治深层次的社会问题,特别是价值领域的问题,因此,被互联网利益观驱使的互联网肇事者们,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循循善诱,只有从源头清洗掉不择手段的“逐利”思维,才能杜绝互联网乱象反弹,提高法治的效率。当然,人们的价值取向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纠正,但这个过程太漫长,有时候,这种“水涨船高式”的价值观念的演进是缺乏效率的。因此,我们要将这种“被动等待”变为“主动出击”,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来加快这个过程。其实,互联网乱象丛生都是“利益”惹的祸,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巨额财富是人们对其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,于是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,开辟更多的正当渠道让有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,即人们自由上升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,每一个人都有实现通往梦想天国之路的可能,“有序有利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当整个社会达成“利益共识”时,我们就能在法治的空间下自由呼吸,而网络之弊也会迎刃而解。